题/致敬流沙河:先生走了,理想还在
文/午梦堂主
文章声明:本文章属于“不易君子”原创内容,请您尊重原创,转载请联系本号。
图片声明: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号。
盗用警告:本号已与“维权骑士”签约,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,请遵守道德底线,莫伸手伸手必被捉!
获悉流沙河先生去世,第一时间想到的,就是他的诗作《理想》,因为教了一届又一届学生。
看到网上有留言说,不知道流沙河是谁;又有人说,第一时间想到西游记,想到沙和尚,忽然觉得难过。毕竟,在很多人的中学时代,一定都曾在老师的要求下,背诵过《理想》这首长诗,甚至还对诗歌第一节进行过仿写。
只是,时过境迁,我们或许早已忘了曾经学过的这首诗,更忘了那个叫流沙河的诗人。
长诗句式整齐,语言优美,又综合运用了排比、对偶、顶真、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,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,要执着坚定相信理想,追求理想。
全诗非常适合刚步入中学不久的初中生诵读、学习和模仿。
该诗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,当时诗人已是知天命之年,历经十年文革浩劫,再次回到《星星》诗刊,重提诗笔,却仍斗志昂扬,要再次拥抱理想,为理想而奋斗。
他的诗作《草木篇》其实我们也读过,是以作业的形式,出现在基础训练册和考试的试卷上。
白杨
她,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,孤伶伶地立在平原,高指蓝天。也许,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。但,纵然死了吧,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!
藤
他纠缠着丁香,往上爬,爬,爬……终于把花挂上树梢。丁香被缠死了,砍作柴烧了。他倒在地上,喘着气,窥视着另一株树……
但是我们再不会想到,诗人人生的一场大劫难,就是因为这组看似不起眼的短短数十行文字。
《草木篇》是"政治思想问题"。中间用了什么样的句子呢?我们在民主革命的运动中,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,那些有杀父之仇,杀母之仇,杀兄之仇,杀弟之仇,杀子之仇的人,时候一到就会来一个草木篇。
这是毛主席对《草木篇》的定性。
然后是,1957年初,25岁的流沙河因一组取名《草木篇》的小诗触犯天颜,从此开始了22年饱受屈辱和磨难的悲剧人生。
几个月后,反右运动开始,全国又有不可计数的人,因为与流沙河和"草木篇"的莫须有的株连,而成为右派分子,上演了类似的人生悲剧。
这就是著名的"草木篇诗案"。
后来是,诗人在成都服劳役。曾锯木六年,钉箱六年。当时才6岁的儿子余鲲,也跟着父亲到木工厂做工,小小年纪便“参加了工作。”钉木箱的六年时间里,懂事的儿子又主动给爸爸打下手。
这父子共患难的日子,给幼小的孩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。后来儿子余鲲回忆说,“记得小时候,我们两父子生活在老家金堂县,几乎在我几岁的时候,就和他一起干木工,做包装箱,一个月做很多活,累得很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回到成都后,生活才逐渐好起来”。
文革期间常常是,白天修路、锯木头,傍晚遭批斗。监管服劳役前后耗尽二十年。直至1979年调回四川省文联,任《星星》诗刊编辑。
先生人生遭遇痛苦困厄、艰难忧患时间之长,太像刘禹锡的两句诗: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只是,二十多年后,经历过人生的大劫难,已届迟暮之年的诗人,仍不感伤不沉沦,仍斗志昂扬坚持创作,不改初心。
或许,唯有先生,才最有资格谈理想。而我辈凡夫俗子,年轻时候谁没有过理想?只是长大后,或安于现状;或忙于生计;或困于家庭,理想,后来便只剩下想了。先生却历经数十年人生困厄,始终矢志不渝,老而弥笃,真是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。
在追逐理想的征途上,先生让我们唯有敬佩惭愧和汗颜。
先生原名余勋坦,四川金堂县人,生于1931年。流沙河笔名中的"流沙"二字,取自《尚书·禹贡》:“之东至于海,西至于流沙”句。因为国人名字惯为三字,所以以"河"补之,和《西游记》并无关系。
先生自1985年起专职写作,又先后出版《锯齿啮痕录》、《独唱》、《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》、《流沙河随笔》、《流沙河诗集》、《故园别》、《游踪》、《庄子现代版》、《Y先生语录》等多种著作,可谓著作等身。
看先生形容,却瘦小单薄。身高一米七的人,体重只有90多斤。有人形容先生的消瘦,说是瘦比黄花;又似经霜后的枣树;秋塘里的残荷。但先生虽满头银发,却精神矍铄、老当益壮。晚年的他更是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。
20世纪80年代初,身为编辑的他,在《星星》诗刊上开设专栏,一月一期,每期介绍一位台湾诗人。专栏写了一整年,诗人正好凑成“十二家”。后编成《台湾诗人十二家》一书,1983年出版,大受欢迎,引起轰动。
余光中、郑愁予、洛夫、痖弦……这些今天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诗人名字,都有赖于先生当年的热情引入和介绍。也正因此,先生成为将台湾诗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。
直到现在,还有很多人认为,这是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对汉语诗歌文学界的重要贡献,“因为之前大陆这边从来没有机会读到台湾的现代诗”。
近年来先生又不遗余力传播弘扬传统文化、推广正体字。
在成都暑天溽热无风的市井街巷,先生亦是家常穿一件浅蓝色条纹衬衫,下身一条灰色裤子,腰间系一条和其他老人一样系的老高的腰带。然后就去成都图书馆,给市民们开展义务讲座去。
从78岁开始,先生便在成都图书馆每月一次为市民开展公益讲座。从未间断。九年中,从《庄子》讲到《诗经》再讲到《说文解字》。直到逝世前,他还在网上为网友们讲解《周易》。
先生给民众讲唐诗,年逾八旬的他,从刘禹锡的《蜀先主庙》讲到白居易的《草》,再到李商隐的《北青梦》。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不休息。
先生数十年如一日,以文字文学文化滋养熏陶鼓舞教化人,太像静静伴我们长大的邻家老人,睿智长者。
生活中的先生,同样是平易近人。
著书成都时,很多人到他家里玩,向他求学,他都愿意传授;他还办讲座,给孩子们上课。
生命不息,笔耕不辍;为文化传播不停;为民众服务不止。
先生年轻时便爱读庄子。他说,第一次读庄子,获得了心灵的慰藉;第二次读庄子,找到了解除身体痛苦、减轻精神压力的秘方。他说,不要争强好胜,不要贪得无厌。
先生最爱《庄子·大宗师》里的一句话,“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劳,息我以死。”还把它认真抄写下来,郑重放到自己的书桌上。
生命便是为了心中的理想,不停歇的永远奋斗劳动追逐,直到死亡来临,假我以永远的休息。先生说到了,也做到了。
先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。每天必须读书至少两小时。闲暇时,先生也喜欢养树。他家里摆满各种小树。先生便在这绿树葱茏中,做着归隐山林的梦。
最大的一株是橡树。那株橡树,终年一身绿装,静静伫立守护在先生的书窗前,为他挡住喧嚣市尘与市声。太阳出来时,书桌上便是一片树影斑驳、绿叶婆娑。
喜欢养树的先生,又何尝不是一株参天大树,一株“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”的橘树?先生的理想信念;先生的人文情怀;先生的善良乐观,亦毫不逊色于屈大夫笔下“行比伯夷,置以为像兮”的橘树。
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欲望、名利喧嚣,理想信念被放逐的时代里,先生干干净净做人、踏踏实实做事的高风亮节,如一盏明灯,驱逐了我们人生路上的黑暗和阴霾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和未来。
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心底,无愧无悔的默默念一句:
先生走了,理想还在。
夏日山中李白〔唐代〕
原诗:
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
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。
拙译:
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纳凉祛暑,索性敞开衣服悠然自得走进苍翠树林中。
解下头巾挂在高高的石壁上,披散着头发任由松间清凉的风吹过头顶。
点评:
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,生性旷达潇洒,狂放豪迈。为避酷暑,在山林中纳凉消夏时展现出无拘无束、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,颇有魏晋风度。
此时的李白忘情沉醉于“夏日山中”,悠然逍遥,特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,达到了极点。羽扇可以不摇,衣履可以不穿,亲近自然的心情,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描写,突出了夏天的炎热,同时也借酷热的环境,展示了诗人豪放自如的天性与神态,妙趣天成。
夏夜追凉杨万里〔宋代〕
原诗:
夜热依然午热同,开门小立月明中。
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。
拙译:
夜晚的暑热与中午时分没有差别,打开房门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片刻。
茂密竹林树丛中夏虫鸣叫的地方,阵阵轻微的凉意袭来但却并不是风。
点评:
杨万里,南宋与陆游齐名的大诗人,“南宋中兴四大诗人”之一。一生诗作两万多首,传世作品有四千余首,被誉为一代诗宗。他的诗语言浅近明白、清新自然,富有幽默情趣,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并且以此见长,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、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。
相传杨万里在年逾不惑之后,曾有一段时日回乡闲居,夜晚喜欢在旧居旁的一座小廊桥上纳凉赋诗,写下不少情趣诗作,这是其中一首。
暑旱苦热王令〔宋代〕
原诗:
清风无力屠得热,落日着翅飞上山。
人固已惧江海竭,天岂不惜河汉干?
昆仑之高有积雪,蓬莱之远常遗寒。
不能手提天下往,何忍身去游其间?
拙译:
清风居然没有力量驱除暑天的酷热,西沉的太阳也像生了翅膀飞挂在山头不肯下降。
人们都担心这样干旱江海都要枯竭,难道老天爷也不害怕这酷暑把天上的银河晒干?
高高的昆仑山上有常年不化的积雪,遥远的蓬莱岛上也拥有永不消失的凉爽与清寒。
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前去避暑,又怎能忍心自己一个人到那里去独享神仙快乐?
点评:
王令,北宋著名诗人。生平以教书育人、传道讲学为主,有治国安民之志。北宋宰相王安石曾对其文章和为人给予极高的评价,甚为推崇。
这首《暑旱苦热》, 就展现了他胸怀天下、心忧万民的情怀。首句中一个“屠”字,表达了他对酷热干旱的憎恨之情,恨不能杀掉旱魔以安天下。随后又提醒和乞求老天尽快下雨驱热减旱。后四句中“昆仑”“蓬莱”,则是比喻朝廷庙堂和高官豪强,表示自己如果不能“兼济天下”,就终身“独善其身”而不会去出仕为官。其人品之高洁,可见一斑。
夏夜苦热登西楼柳宗元〔唐代〕
原诗:
苦热中夜起,登楼独褰衣。
山泽凝暑气,星汉湛光辉。
火晶燥露滋,野静停风威。
探汤汲阴井,炀灶开重扉。
凭阑久彷徨,流汗不可挥。
莫辩亭毒意,仰诉璿与玑。
谅非姑射子,静胜安能希。
拙译:
酷热让我痛苦难熬半夜起床,披上衣服独自到西楼乘凉。
山川河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,银河闪耀明亮清澈的星光。
骄阳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,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。
热浪滚滚汲取清凉井水洗澡,灶火般燥热打开所有门窗。
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和彷徨,热汗全身流淌没办法擦干。
这么酷热还可能谈什么保养?抬头向北斗将疑问诉上苍。
体谅我不是姑射山冰雪仙子,想要以静胜热是毫无希望。
点评:
柳宗元,唐代杰出诗人、文学家和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这首诗作于柳宗元政治改革后被贬谪永州时期,这一时期他个人的生活境况是十分悲惨的。但他在逆境中仍然将个人毁誉置之度外,勇敢地为民呼号。
这首诗中的写的酷暑和苦热,就隐射当时的政治和民生环境。诗的后半部分也表达了他绝不独善其身、置身事外,坚决与权贵集团继续斗争的志愿。
大暑曾几〔宋代〕
原诗:
赤日几时过,清风无处寻。
经书聊枕籍,瓜李漫浮沉。
兰若静复静,茅茨深又深。
炎蒸乃如许,那更惜分阴。
拙译:
赤日炎炎的天气什么时候才能过去,没有地方可以找寻到一丁点儿清凉的风。
将阅读的经书杂乱无章地扔在床上,任由它们与凉爽可口的瓜果混杂在一起。
天气太热周围的山林就更加的幽静,我的茅屋和周围的树丛就显得更加幽深。
没想到暑气能够蒸腾到这样的程度,这时节就想着真的要更加珍惜时间光阴!
点评:
兰若,佛教名词中“阿兰若”的简称,意为“山林地”“清净地”“远离地”。这里是指诗人在深山中置办的学习修身的别墅。
作者曾几,学识渊博,做过南宋的江西浙西提刑、秘书少监、礼部侍郎,都是高官,仕途还算顺畅。这首诗是他在山中别墅中一边消夏、一边读书修身时的感触之作,也是官员们闲雅清谈、抒情遣兴之作。这首诗对仗自然、气韵流畅,也展示了作者勤奋学习修身的上进状态,是难得的佳作。
大热五首·其一戴复古〔宋代〕
原诗:
天地一大窑,阳炭烹六月。
万物此陶鎔,人何怨炎热。
君看百谷秋,亦自暑中结。
田水沸如汤,背汗湿如泼。
农夫方夏耘,安坐吾敢食。
拙译:
天地好比一座熔炼万物的炽热大窑炉,六月的暑气好像炽红的炭火在猛烈烹烧。
世间所有的人和事在大窑里陶冶熔铸,人们啊就没必要怨恨这要命的酷暑炙烤。
你开眼看看那些在秋天里丰收的百谷,正是在这炎炎的暑热中才能生长与成熟。
无边的稻田里灌溉水被晒得沸烫如汤,辛劳的农夫们背上的热汗犹如泼水一样。
他们正在夏日炎炎里如此辛苦地耕耘,我却安闲地坐着怎么敢轻易地品尝食物?
点评:
戴复古,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,一生不愿为官,浪游江湖,晚年归家隐居。曾经是陆游的学生,作品常常抒发爱国思想,反映人民疾苦,具有现实意义。
这首描写盛夏酷暑的五言诗,说出了暑热对五谷成长的重要性,也表达了对暑天里辛勤劳作的农夫们的同情和敬意。言之有物,是标准的现实主义诗作。
夏晚诗薛道衡〔隋代〕
原诗:
流火稍西倾,夕影遍曾城。
高天澄远色,秋气入蝉声。
拙译:
天上的太阳像流逝的大火球由中天渐渐向西倾斜,落日的余晖霞光渐渐笼罩了整座城。
高阔辽远的天空充满了明朗澄澈洁净如洗的亮色,知了叫声预示清爽的秋天就要到来。
点评:
隋代的知名诗人不多,薛道衡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。做过内史侍郎、番州刺史、司隶大夫等高官。
这首小诗对仗十分工整,意境也优美而向上,读来令人身心爽朗、耳目一新。
之所以把这首短诗放在小文的最后,是因为小编也和这首诗中的薛道衡一样,祈盼着酷暑尽快消散、爽秋快些到来。在此祝愿所有阅读此文的诗友们消夏快乐,早日迎来秋的高天爽气,人生中收获满满!